首页 > 新型智库 > 学术交流

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学术讲座第5期暨哲学所人文精神论坛第46期成功举办

  12月4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学术讲座第5期暨哲学所人文精神论坛第46期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副研究员做“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的谓述问题——以‘是谓’句为例”专题讲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经典阐释学中心洪汉鼎研究员担任与谈人。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孙伟研究员主持,哲学所科研人员及社科编同仁等参与。
  匡钊老师指出,在黄老类和术数类出土文献当中,出现了大量的以“是谓”为标记的句子,往往表强的判断义。类似现象在传世文献中亦有痕迹。此类判断句,与“之谓”、“谓之”、“此之谓”、“曰”等若干凝固化的表判断的成句方式高度相关,均为用“也”字煞尾的判断句的强化形式。“谓之”、“曰”等在《尔雅》中已经完全表现为专门的训诂术语,而其语法地位则大体接近判断句中的系词。以往上古汉语中“为”字已经被视为系词,且“为”与“谓”通假,则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用例,可知先秦判断句中系词使用的一般情况。
  匡钊老师认为,围绕系词(on/be)用法的讨论,构成了古希腊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域,亦在长期以来被视为中西哲学的关键性差异所在。通过对上古汉语系词的研究及其与古希腊哲学中对系词使用状况思考的初步比较,可对中西哲学基本问题间的异同形成新的理解,即虽然西方式的谓述问题未能在先秦展开,但这不妨碍先秦哲学建立对于如何正确描述事物的形而上学思考,且这种思考实质上是以“名”的问题为起点。
  在讲座最后,匡钊老师提出,中西语言在语法上的差异相对表面化,但谓述问题作为描述世界的深层支持,是最普遍的基本问题。这继续证实,先秦同样可以有对于某物之所以为(是)某物的清晰理解,并在此意义上构成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报告结束后,匡钊副研究员和与会人员展开交流和讨论,并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一作出了回应。本次讲座从出土文献和语言学上的述谓问题为中心,对该内容进行了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讨论,扩展了与会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理解境域,增进了哲学所与其他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对经典阐释与训诂学方面的理解,为进一步思考经典文本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