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推介

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研究员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学术文章

  我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研究员在核心期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学术文章《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文化动因——构建新质生产力文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文章摘要:文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要义,把文化纳入其理论建构是创立中国经济学范式的新机遇和新路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等一起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文化软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并成为生产力突破的深层动因。从历时性过程考察,文化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基础性动力支撑,主要表现在: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晶深度嵌入其他社会结构,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精神动因;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二者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重要方式,也形成了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长点。从共时性形态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和现实形态,可以发现:文化赋予了新质生产力新的内在规定性;文化经济新业态、新消费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含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诸多具体实践形式。从人本性尺度审视新质生产力生成的人文价值内核,可以得出结论:新质生产力本质是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的生产力,也是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必须摒弃“见物不见人”、缺乏人文关怀的资本主义生产特性;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则。
  作者简介:郭万超,北京大学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市“高创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后指导老师,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12部,在《经济学动态》等发表论文260多篇,其中C刊和核心期刊42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12篇,《求是》6篇。20项成果获中央主要领导等人重要批示或被内参采纳。主持国家级课题8项;主持省部级6项,其中重大4项。获国家人事部、人民日报和中央统战部等近20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