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推介

哈斯巴根研究员新著《清初满蒙关系演变研究》出版

满学所副研究员哈斯巴根著《清初满蒙关系演变研究》,2016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4万字,是国家社科基金同名一般项目优秀结项成果,得到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专著主要探讨满族崛起中的“蒙古背景”、“蒙古因素”问题,这与当今流行的“新清史”及其反对者们所热议的“满洲特色”、“汉化”等问题不同,该书选择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即“蒙古”的角度去评价其在满洲崛起中的影响问题。

作者认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期,满洲霸权的建立得益于诸多因素,其中对蒙元遗产的继承是一个关键因素。蒙元遗产一方面包括人口、牧地等有形资源;另一方面又包括制度、符号等无形资源。该专著即从无形资源的制度入手,以清初(太祖、太宗、世祖时期)满蒙关系中的名号、官号借鉴,盟誓、质子、朝贡制度及理藩院活动、会盟制、封爵等政策、措施为考察中心,梳理早期满蒙关系的演变过程。全书由导言、正文和总结与余论三个部分组成。导言介绍本文的选题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正文共分为三章三个阶段:

一、学习阶段。对满洲早期的汗、扎尔固齐、巴克什、达尔汉、巴图鲁等主要名号和官号源流进行研究,并考证这些名号、官号是从蒙古借用和发展过来的。这是满蒙关系的第一阶段,满洲表现出蒙古化的迹象,这与女真金朝的传统不同。

二、同盟阶段。随着满洲实现女真诸部的统一,统治者的自信也得以加强,满蒙关系进入第二阶段。后金开始运作特殊的内亚制度方式——盟誓和质子,力图加强与多数蒙古部的同盟关系,为后金的继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入关后,清朝又借鉴中原王朝和内亚的传统,在对尚未归附的外喀尔喀蒙古的关系上,逐渐建立在“九白之贡”基础上的和平往来关系。

三、管辖阶段。天聪后期,满蒙关系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蒙古本部察哈尔灭亡,后金获得作为蒙元符号遗产的传国玉玺、护法神麻哈噶喇佛像等,几乎继承了北元大汗的全部遗产。漠南蒙古诸部的相继归附,使后金在内亚的地位骤然提升,导致其政权的升级——“大清”国的成立。这期间,后金(清)开始对蒙古采取有效的管辖措施,而这些对蒙政策也是在借鉴原蒙古制度基础上的改进版。

 总结与余论部分,探讨了漠南蒙古的臣服对后金(清)政权的意义问题。从后金政权的升级条件、军事同盟、大清国版图的形成和国家的长期稳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析,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新观点。

概括而言,全书总结前人研究的薄弱点,强调满蒙汉多语种第一手档案史料的综合利用,考虑清朝制度文化的多元源头,以精密实证研究为出发点,探究以蒙古为主的内亚因素在清朝崛起中的推动作用,揭示了其中一些重要的规律性的问题。该专著的出版,将促进满学及清代民族史相关领域的创新研究,是一部具有相当水准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