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推介

李晓壮著作《迈向均衡型社会--2020北京社会结构趋势研究》出版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晓壮博士承担的2013年度院重点课题《2020北京社会结构趋势研究》的最终成果《迈向均衡型社会--2020北京社会结构趋势研究》专著于2015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以下就该书写作经历与论题对李晓壮博士进行了访谈,以下内容根据对其访谈的资料整理。

  李晓壮博士说,这本书终于出版了!这样可以使2013年5月承担的院里重点课题《2020北京社会结构趋势研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

  谈到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李晓壮博士说,记得恩师陆学艺先生在世的时候,总是对弟子们说,“文章是逼出来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当时,作为在校学生,体会并不十分深刻。回顾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增加了对恩师这两句话的体会和理解。就这本书而言,已经拖了一年半多,经各方多次催促挺,终于在今年夏初“逼写”成稿,并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所以,体会恩师当时说的第一句话,文章还真是逼出来的!不过,尽管这本书稿经过多次修改,但如今拿到的这本书也很难令人满意。主要是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初学者,从事社会学研究的时间还很短,对“社会结构”这个专题研究的还不深入,深知书中一些研究观点、内容尚有不当、不深之处。所以,体会恩师当时说的第二句话,文章还真是改出来的!不过,这本书稿改的火候还欠佳。也因此,恳请师长、读者朋友谅解!同时,也希望得到不同认识的研究者和读者批评指正,会认真倾听您的宝贵意见。这不仅对我们这类青年研究者的成长、发展大有助益,而且因为问题的深入求解给社会带来了正向的助益,这才是研究的真正目的。

  那么,关于这本书的论题从何而来?

  李晓壮博士说,对社会结构的研究,目的是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使社会能够均衡发展,进而最终实现社会现代化。实际上,21世纪的今天,许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在仍旧占据优势的过去面前,需要改变正在开始的未来。因为,过去的时代和正处在的这个时代本身出现了诸多非均衡现象。这些非均衡现象主要集中于结构变迁与转型(或称过渡),特别是那些关于“社会形态”的讨论。21世纪之初,有相当多的政界、学界人士认定,首都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那么,对于这样的认定,是否意味着就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模式已经达成“后工业社会”的普遍共识了呢?

  当前,我们中的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大量的“工业化后果”及其事件紧紧纠缠着,像“雾霾”一样让人“透不过气来”。这些“工业化后果”及其事件有些是在我们的控制之内,有些是控制之外,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每位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实事求是地说,生活在首都北京这个“后工业社会”并没有让它的社会成员直接地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场景有一点后工业社会的迹象,而是真真切切体会到的是工业社会里的场景,由此出现了认识与实践、形式与内容上的结构性脱节。因此,在这部书稿中,现代化的非均衡性以及由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关注的重要方面,总结阶段性特征是研究重点,构建一个“均衡型社会”是研究设想。当然,不能说实现了均衡型社会就实现了后工业社会或者社会现代化,但至少它是必经之路。

  李晓壮博士结合当前实际谈到,实际上,在《毛泽东选集》(第1卷)中,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是什么时曾说:“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以为有四个主要的特点。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除此之外,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过客观的终结,意思是“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同样做出了客观的总结,强调“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并将“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从这里看,尽管关于“不平衡”的论题提出的历史背景、时代和发展阶段有所不同,但均指向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因此,如果不扭住这个本质问题,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就不能或者很难顺利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我们再回到现实情景,当前经济格局与城市病等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实际上是受到社会结构滞后的制约,如果我们能够促进社会结构更加优化,激发社会生机,那可能将是另外一种局面,因为经济与社会从来都是一体的两面。

  在研究过程中,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很多,但要做一份特殊的致谢!从课题申报到书稿正式出版,前后经历两年多时间,要带着思想去写,更多地写出对现实的一些体会,时间不可能短。这里特别感谢恩师陆学艺先生,如果没有先生创建的中国化的社会结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先生生前提供过的研究平台,如果没有跟随先生的那段生活和研究经历以及在先生仙逝后为其整理手稿等工作的体悟,完成这份书稿的写作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此,借以此书,当是学生对恩师的一份由衷的敬礼!

  

  2015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