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推介

孙冬虎、王均《民国北京(北平)城市形态与功能演变》出版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孙冬虎研究员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王均研究员合著《民国北京(北平)城市形态与功能演变》,2015年11月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30万字,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重大研究项目《北京城市形态与功能的历史演变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
                                       

 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的演变,是历史地理与城市史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民国时期短暂的三十多年,是北京城市史上风云激荡、几度变幻的历史阶段。自晚清开始的城市近代化过程,在民国时期得到继续推进,其间也曾遭遇挫折。延续数百年的古老帝都在辛亥革命之后成为民国首都,1928年随着国民政府南迁而降为北平特别市与北平市,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经历惨痛的八年沦陷,1945年抗战胜利迎来短暂的光复时期,不久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社会政治的重大转折,势必直接影响到北京在整个国家的地位以及受此制约的城市功能定位,进而引发城市形态在相应历史阶段的某种改变。当代北京是在古代和近现代基础上直接或间接的继续发展,总结古今城市形态与功能变迁的历史经验,对于面向未来的北京尤其重要。《民国北京(北平)城市形态与功能演变》一书,综合运用城市史、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参考近现代史籍、市政档案、统计数据以及见诸各类报刊的论文、通讯、笔记与文学作品,对相关问题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民国北京(北平)城市形态与功能演变》分为9章:第1章《学术背景与研究框架》,回顾城市研究的发展状况以及关于北京的已有探索,讨论基于地理空间的城市研究框架,包括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城市内部功能空间结构,以人口和居住区为核心的社会空间结构,文化景观、行为环境及城市意象,纵向的城市过程与横向的城市比较等问题,奠定全书的理论基础。第2章《城市变迁的历史地理背景》,阐述城市性质与功能变迁的历史进程、宏观地理环境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第3章《市政近代化建设与城市形态》,分析从京师到北平市的建制变化、新时代的城市规划与改造、建成区与城区及郊区的划分、使馆区等外来因素的作用、社会变革对城市形态与格局的影响、城市政治地位的逐步动摇、拓展辖区范围的设想和尝试等。第4章《城市功能分区的转变和特征》,研究官署与皇家禁地的功能转变、新旧并存的商业区、工业的出现与混杂分布、近代化市政与建筑的分区差异、地租地价对城市结构的调节、教育和书肆以及戏曲的地域特征、平民商业娱乐中心天桥的变迁、寺庙的衰落与庙会功能的转变。第5章《城市人口与社会空间》,依据详细的人口统计资料,讨论城乡人口数量与人口流动、从封闭到开放的人口分布、城市功能变化带动的居民职业变化、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空间特征。第6章《沦陷时期的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研究日本人制定《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背景、都市计划的基本思路、都市计划在西郊与东郊的实施、关于《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评价、北平市民的数量与分布、外国侨民的数量、城市建设与功能区的变化、毒品泛滥与娼妓增多、城市结构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第7章《交通中心地位的巩固和提升》,比较宏观地总结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建设、新式邮政与电话电报的兴起、航空事业从无到有的缓慢发展、市内交通的逐步改观、北平光复后的交通事业等与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密切相关的城市发展过程。第8章《近现代的城市意象》,在介绍了行为地理学概念与方法的应用之后,重点研究了城市意象的分解与综合、多元化城市意象的分析等问题。第9章《功能空间结构与社会空间结构的解释》,根据此前进行的相关研究,对城市的功能空间结构与社会空间结构,从理论上做出了关于其基本特征、形成原因等方面的解释。
        民国北京的城市史与历史地理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益得到学术界重视。《民国北京(北平)城市形态与功能演变》的两位作者,此前主持完成了城市史、区域历史地理、专门史等领域的多项课题,本书反映了他们在相关学术方向上的新进展。
 

                                                                                                                                              (历史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