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垃圾分类治理研讨会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领导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研究推进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垃圾分类的工作思路和有效路径,为市委市政府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智库支持,8月20日上午,我院城市管理研究基地举办了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垃圾分类治理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所、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北京市委研究室、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审计局、市委党校、前线杂志社、北京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城市管理研究院、朝阳区城管委、大兴区城管委、通州区玉桥街道、东城区建国门街道、龙潭街道、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北京环卫集团以及垃圾分类相关服务企业北京东方汇博研究院、北京净公益理事会、北京微环境管理公司、绿豆芽APP公司、北京中清天华科技公司等20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我院管理所、社会学所、经济所、综治所、城市管理研究基地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参加了研讨。研讨会由城市管理研究基地主任谭日辉研究员主持,院党组书记唐立军做总结发言。

 北京市委研究室城市处处长付承伟认为,目前垃圾分类面临突出问题是“垃圾收运分不了、垃圾总量减不了、垃圾分类成本降不了、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不了”四个问题。这是市委主要领导非常关心的问题。目前市里的工作重点是,第一,解决垃圾分类参与问题,提高垃圾分拣率。抓好宣传动员跟文明习惯养成,深化社会单位的强制分类,扎实抓好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工作,下决心解决垃圾混装混运的问题,同时,将垃圾分类纳入物业服务范围。第二,以垃圾减量为目标,重点抓源头减量和过程减量。源头减量就是通过落实产生者责任延伸,少产生或不产生垃圾,目前我国人均每天产生垃圾1.2公斤,而同期日本人均产生垃圾0.4—0.5公斤。推进垃圾减量根本上是倡导绿色消费,限制过渡包装,推动快递包装回收。过程减量主要途径是实现垃圾资源化,推进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两网融合,现在要开始推进这项工作。第三,切实降低垃圾分类的行政成本。目前,垃圾分类成本过高,不可持续。需要研究降低成本,让各方都能接受。第四,加强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完善,在建的垃圾处理设施项目早日完成,尽早投入使用,同时,对既有垃圾处理设施进行改造,提高运行效率。第五,加快垃圾分类法规修订,实施修订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健全垃圾分类管理提供制度和标准体系支撑。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室主任李宇军研究员认为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应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首先,在垃圾分类方面要符合老百姓的习惯,让老百姓参与。其次,要分而治之,对不同的住区采取不同的办法,再次,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废旧物品回收体系。此外垃圾分类要有多种思路,既要有大一统的大的系统建设,还要有小系统的微循环,满足不同的区域、不同层次、不同住区的社区人员对于垃圾分类的需求不同。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固废处副处长吴润江认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成就,一是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党政机关等率先实施垃圾强制分类。2018年,本市通过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各省市党政机关垃圾强制分类考核并取得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明确标准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截至2018年底,本市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乡镇)共100个,占全市街道(乡镇)的30%。二是垃圾分类各环节进一步规范。1.创新分类投放方式。建立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在部分小区设置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减少人工成本,扩展垃圾分类服务范围;采用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的方式,方便群众分类投放且提高回收量。采用撤桶撤站方式,定时定点流动收集。2.逐步理顺分类收集秩序。3.分类运输系统得到支撑。4.分类处理需求得到保障。三是垃圾分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市场运行机制不断深化。精细化管理基础不断夯实。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列入“2018-2022年立法规划”。当前垃圾分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制度基础依然薄弱;二是垃圾分类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垃圾源头减量还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下一步,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提升垃圾治理水平:一是制定新形势下垃圾分类行动方案;二是推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三是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并用好新媒体工具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引导。

北京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冯刚认为垃圾分类成效高低与政府功能是否到位相关,如果政府推动不到位,完全依靠市场化推进垃圾分类,不仅加大行政成本,也难以有效提高居民参与率,难以有效实现真正的垃圾减量。需要完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强化政府的管理责任、强制分类责任、生产者责任、社会引导责任,居民参与责任、物业责任和再生资源管理体系参与责任;需要解决垃圾资源化的设施技术问题,再造垃圾处理流程,提高垃圾资源化效率。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处副处长王涛认为,市社工委民政局一直把垃圾分类作为社区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事项来做,最近也在研究关于垃圾分类社会动员方面的一些机制。把垃圾分类融入到三社联动当中去,融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去,也融入到党员回社区报道当中。通过孵化基地和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形式进一步把社会组织这一块资源和力量调动起来,特别是在垃圾分类当中能够组织群众发挥它一些专业的技术性知识。健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在商务楼宇,在社区、在非工经济组织还有枢纽型社会组织当中建立了志愿服务站,服务站如何在垃圾分类当中能够起到宣传引导,福利全民参与垃圾分类这种作用上应该下一步在进一步的研究和加强。同时,优化社会动员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利用信息化这种快速简捷扁平化的一些特点垃圾分类的宣传能深入人心。

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环卫所所长严峻认为,作为东城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单位,建国门街道积极开展工作对标对点创建,探索合力协同的组织领导机制,构建了“一站一网”垃圾分类体系,探讨居民做到自主参与,源头分类垃圾减量。依靠党建引领政府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力;健全体系点面结合强化资源聚合力;法制基础执法保证强化法律约束力;教育引导强化宣传影响力;主动参与行为养成强化行动自觉力。介绍了四种垃圾分类的方式:有人值守的生活垃圾驿站,测工测站流动收集,预约上门、智能垃圾桶等。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建国门街道社区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体系,提升地区垃圾分类参与率,巩固垃圾分类全覆盖工作成效努力实现无废街道终极目标。

北京净公益理事张妮认为,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是第一个由民间自主发动建设的“零污染村庄”,该村庄自2016年开始推行全村垃圾分类,在开始村内垃圾治理工作之前,村内的垃圾就地填埋,实行垃圾分类不落地项目后,我们交由市政环卫部门处理垃圾只占以前的三成左右,后续推广零污染村庄最高减量可达99.7%(河南新乡毛庄村);从该项目启动之初,辛庄村的垃圾分类宣传动员率95%以上,分类成功率即达到70%,厨余的纯净率达到95%,村民参与率95%,厨余制做堆肥、酵素,用于种植、水土改良和制作家居环保酵素新产品等等。村容村貌发生很大改变,村庄干净了,环境成果已逐步显现。垃圾治理方案贴近民生,民众接纳度较高。同时,乡村产业形态得到优化。有机食品、酵素产品、环保旅游与环保教育产业的雏形已显现。下一步,准备试行押金制计费式垃圾收集管理系统;参考国外较先进的收集方案,可打破常见的推动过程中花钱买垃圾的怪圈,为下步强制管理提供坚实基础;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生活习惯——为在校生提出明确的操作方案。

党组书记唐立军就我院智力服务北京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要高度重视。垃圾分类的问题实际上既是民生的痛点,也是政府城市治理的难点,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上海有上海的优势,北京有北京的做法,从全国来看,尚处于初级阶段、起步阶段。因此,应逐步地在政府主导下推进这项工作,形成一个正确的导向,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来看,生活垃圾治理非常难,涉及的主体太多,涉及到政府、社会组织、单位建设、居民等方方面面。为此,政府主导不可或缺,纯粹社会层面解决不了,政府主导就得高度重视、精准施策,顶层有设计、政策有导向、体制机制上要完善,结合主题教育精神,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二是要合力推进。做好垃圾分类,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需要政府主导,但也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城市居民各个方面公众的全员参与也解决不了。因此,要合力推进,我院作为市委政府的智库研究机构义不容辞,这既靠我们自身也依靠大家群策群力。党组会已经通过,立项一个跟市委市政府三年工程周期相统一的智库重点课题,到三年政府验收这个工程时候,我院要拿出一个更好的对策建议。

三是要提高质量。聚焦垃圾分类,提高城市的精细管理质量,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我们首都的高质量发展。希望课题组与大家一起,共同以北京市委市政府垃圾分类这个重大工程、重大课题为契机,持续跟踪三年,深入研究,深入实践,在三年的时间内真正给市委市政府提出社会各界认可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