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立项

“首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进行部署,《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创新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政策机制"提出落实要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晓壮研究员主持的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一般课题"首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按评审程序获得立项。2021年5月28日下午,开题论证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行,本次开题会由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与管理处联合举办,会议有课题负责人李晓壮研究员主持。
  应邀参加此次开题论证会的专家及相关领域人士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马福云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兼《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科学版)编辑部主任、文法学部宋国恺教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所主任李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所所长刘  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吕元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吴莹副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社会教研部杜鹃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系主任李升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聂晨讲师、 北京日报微博微信编辑部童曙泉主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与管理处干部赵继敏副研究员以及课题组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赵小平副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汪琳岚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张亚婷博士。
  李晓壮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目标、研究计划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首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内容遵循"历史演化-理论指引-实践总结-理论建构-制约因素-有效路径"的逻辑思维展开,清楚认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时代背景,科学界定城市更新内涵和首都城市更新外延,深刻把握首都城市发展进入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性特征,清晰描绘首都城市更新历史脉络,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城市发展的重要思想,在总结国外城市更新经验教训启示基础上,以近年首都城市更新重点典型片区为了,总结首都城市更新实践与理论,明确当前首都实施城市更新主要困难和障碍,进而提出首都实施城市更新有效路径,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对策建议。
  刘巍教授认为,课题的研究要考虑站在北京、首都或者其他城市的视角来看城市更新,其差异是什么?研究城市更新到底对首都来讲意味着什么,明确重点难题。其次,研究内容涉及纵向的首都城市更新演化轨迹,是否可以考虑不同类型的区域的城市更新的横向轨迹,纵横整体穿透性研究,找到城市发展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共性逻辑。第三,课题当前的研究思路很全面,但想把每个问题都剖析清楚很难,因此建议是否需要把重点控制在一些重要的方面。第四,建议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对策路径层面,提出一些小成本高回报的路径,如微创新的路径等,同时,城市更新本身是动态的,那么对策也应该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李楠教授认为,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首都,首都详规强调首都特点是政治中心,也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这是做一切工作的前提。因此,建议课题研究补充城市更新的类型,如补充三旧、三老;低效楼宇(西城);老的产业园区(亦庄-科技服务业,中关村e世界);功能置换功能的更新类型(北京副中心)。此外,面对减量发展,现有的更新案例会有瓶颈性问题,针对问题研究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措施等,可能更有意义。第三,建议课题组要扣着首都的特点:都和城的关系,四个中心的职能;扣空间更新的基础性问题:功能、量(建筑规模)、权益、资金问题、协同问题(公众、企业、政府的共治共建)等等。吕元副教授认为,课题研究范围、研究深度,重视首都特点,比如"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明确了城市更新的范畴,课题研究是否需要拓开更广的范围,如地下空间,请课题组适当考虑。其次,以规划视角,课题的研究结论应该有法规层面的一些成果,空间规划领域的成果(城市更新的驱动战略,如生态、文化、产业等驱动要素有哪些),规划层面主要针对存量规划,更新对象的研究,实施层面的实施路径和机制的研究,这几个方面课题组需加以关注。
  马福云教授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课题,第一,首都定位是首都城市更新的重点,同时需要考虑北京四个服务,要在研究中充分体现。第二,城市更新其实是不断变动的,那么当前主要的诉求和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城市更新与百姓生活的便利性问题,如何处理?第三,建议要分不同的区域来研究对策思路,不同区域的问题和解决路径应该是不一样的。第四,课题报告框架中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建议调整一下顺序。第五,选的这些个案是否是成功的个案,未来的更新是不是要往这些方面走?建议对选的个案要有一些基本的评估,哪些是好的可借鉴的,哪些是不可取的。第六,城市更新还有个"单位"问题,一栋楼、一个小区、一个大的社区的更新单位不同,影响是不一样的。城市更新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什么,这是需要考虑的。宋国恺教授提出,课题的研究需要处理好七大关系问题,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硬件与服务的关系、更新与保护的关系、新基建与老基建的关系、生态与空间的关系、基层经验与规划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第二个方面要做好五个区分,城市更新应该是分区、分类(老旧小区、政府服务)、分批、分段、分难易程度的推进。第三,开题报告中写到的"城市更新是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方位的变化",这一点很好,课题要牢牢把握这个理念。吴莹副教授认为,城市更新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学问。第一,课题研究中建议要处理好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如何区分的问题,并认为城市更新的历史轨迹,越靠后的历史经验越重要一点,因为前期主要是城市建设的问题。第二,案例的选择是要在首都这个定位之下选择,此外,个案是持续的过程,还是固定的事件,要处理过程与事件的关系。第三,城市更新的策略是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定位不同更新策略不同。杜娟副教授认为实现路径部分,要回答的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问题,形成这方面的决策咨询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有效路径,政府、市场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社会、个人的作用如何发挥需要研究。李升副教授认为,城市更新最开始是生态和空间两个方面,课题是否可以走出第三条创新道路,值得探索。第二,区分核心和外围,大型和超大型城市,城市更新的范畴应该更广一点,不仅仅是居住,应该衍生出一些相关问题也需要关注。第三,关于挑战和困难部分,城市更新有起点和终点的问题。比如南锣鼓巷的人员更替,人迁移出去哪里,在旧空间有治理问题,迁移后的新空间也存在新的治理问题,人口迁移线中的问题需要探讨。聂晨博士认为,一般国外的城市更新与当地人生活问题相关联,我们国家的城市更新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当地人对装电梯、搬迁获取收益等还是比较满意的;生活不方便但确促进了外卖业的发展,这也就说,中国的城市更新与西方的城市更新是不同的,有特色的。第二,城市更新往往也与城市复兴,城市韧性与可持续的问题相关联,需要系统思考关联性。第三,城市更新最大的问题是第一笔钱投入后,能不能持续的问题,如装电梯后续能不能持续运营,这个问题是城市更新的最大问题,希望课题组予以关注。童曙泉主任认为,对城市的理解:宜居宜业,因业而聚集成城市。课题的报告除了学术的内容外,更要关注实操层面的。首先,要从问题出发,研究为什么更新,比如城市发展过快的问题形成大城市病,发展不足导致的问题(城中村)。其次,第五部分有5个典型案例,作为城市更新的案例有没有推广价值,目前的案例都是政府主导项目。研究内容中的第六部分提出融资依赖政府的问题,这是广泛存在的。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人口趋势是不是可以加上?北京的人口往外走的多,这与上海这些大城市还是不太一样。新出生人口的下降,对城市更新、功能、服务等有没有影响。这些因素可能需要考虑。
  智库处赵继敏副研究员代表智库处发言,首先祝贺开题成功。同时结合自身专业对课题研究提出,北京分为不同的区,城市更新是多目标的融合、多群体的融合。虽然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但国内外在城市更新方面依然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这是可以借鉴的。希望课题组根据专家意见,能够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为形成课题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李晓壮对各位专家荐临指导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表示衷心感谢。课题组从专家的不同学科角度获取不同的有价值的研究信息,课题组会认真学习和领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贯彻到后续的课题研究中去,启动课题下一步研究计划,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继续给予课题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