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与接诉即办改革”专题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本次研讨会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之一。研讨会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袁振龙研究员主持,综治所科研人员和部分高校博士研究生参加此次研讨会。
清华大学张小劲教授用“演化”和“跃迁”两个关键词,系统梳理了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四阶段演化历程,概括了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研究的六个理论视角和六种主要研究方法,全面生动呈现了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理论研究的图景。在此基础上,提出数智化、主动治理等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研究的发展空间。张教授指出,12345热线作为城市治理创新的抓手,其扩散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城市在迈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为应对超大规模复杂社会而内生出的一种制度创新。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理装置,其“穿透与叠加”功能,正是破解传统治理碎片化、信息不对称、责任不清等顽疾的关键所在。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广价值。
北京大学法学院王磊教授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及《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的意见》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聚焦完善接诉即办立法,提出规范热线运行、提升接办质效、推进数字化建设等举措,主张以法治保障超大城市治理。通过持续的立法、修法和法律实施为首都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教授指出超大城市治理存在权威整合与契约协同两种逻辑。他从特点、理论、优势及局限等维度详细比较分析了超大城市治理的两种逻辑,提出差异化情境下两种治理逻辑的应用与转化机制。研究以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的逻辑转换为例展开分析。超大城市治理需通过平急转换实现韧性治理,兼顾效率与可持续性,以探索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路径。
北京化工大学赵娟教授基于北京22个街乡镇调研,用扎根理论分析基层治理的激励逻辑。她指出,在接诉即办改革高度同构的外部压力下,街乡镇在激励机制上的选择呈现出类型分化趋势。该差异源于基层政府对其所处环境条件的结构调适与策略回应。财政资源、数字技术等典型资源类因素,是支撑激励强度与方向的重要基础。内部合作机制、社会资本强度、压力感知传导等结构类因素则消解了资源约束对激励机制的决定性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振娇教授认为,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是中国基层之治的典范。她运用敏捷治理理论和扎根理论,以北京平谷“下交群评”为案例,构建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治理理论模型,解释接诉即办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土化经验。既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基层治理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也丰富公共管理学的基层治理理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陈磊副教授则基于丰台区看丹街道554件诉求数据的统计分析,剖析基层接诉即办工作存在的程序单一、诉求异质性回应不足等痛点。他指出,在接诉即办响应速度快、有诉必接的优势下,涉及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诉求件数量较多,常见问题如户内水压、水管问题等。最后,他针对性地提出程序分流、分级管理、机制供给及考核优化等破局之策。
袁振龙所长作总结发言,他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会指导。各位专家的报告内容丰富,视角新颖,站在学科前沿,观点精彩纷呈,给在座的同志们奉献了一场思想盛宴。他指出,今天的专题研讨会,汇集了来自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大家的报告既有宏观前瞻的理论分析,也有微观扎实的案例研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我们树立了潜心治学的榜样。
他指出,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研究仍有很多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希望大家一起进一步深化对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研究:一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学理阐释;二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与党的自我革命的学理阐释;三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理阐释;四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与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学理阐释;五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六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敏捷治理研究;七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韧性治理研究;八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多元治理研究;九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数智治理研究;十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协商治理研究;十一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依法治理研究;十二是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主动治理研究。期待大家聚焦广大市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城市治理的短板,持续深耕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理论研究,做北京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的参与者、思考者和贡献者,共同推进首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供稿:综合治理研究所;撰写人:张灿;审核人:袁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