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动态

文化研究所举办“当代城市文化空间与文学艺术实践中的身体美学”专题学术研讨会

  3月27日下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举办“当代城市文化空间与文学艺术实践中的身体美学”专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当代城市文化生活与创作中的身体主题,思考相关美学研究背后的社会文化蕴涵,把握文艺与文化研究前沿问题。本次论坛邀请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参与发言讨论。文化研究所全体研究人员参会。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黄仲山首先介绍了到场专家及文化所科研工作的情况。会议上半场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洪亮主持。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赖立里从栗山茂久对于古希腊与中国医生的脉搏和脉象知识形成的历史讨论入手,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感知觉与身体观乃至医学的密切关系,由此延伸出的语言、感知觉与实在的互为形构,最后以“一多不分”的多元身体观收尾,对是否以“本体论”来认识身体存在提出疑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苏春艳老师从献祭理论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血液的文化史。她认为,血液既是人类和他者(神、共同体、家族等)进行沟通的介质,同时也是身体和主体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晨在中西方身体艺术案例中,尤其是现当代艺术的绘画与行为表演作品,展现了一种以身体为力量反对图像、摆脱权力目光的创造运动,也同时指向了德勒兹情动之身体的理论愿景。文化研究所张凯副研究员探讨了控制论研究中对身体的思考,展现了后人类时代身体观念中针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意义。
  会议下半场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凯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畅老师揭示出德勒兹所谓“巴特比句式”的外在性、毁灭性和传染性。由此认为德勒玆的研究方法是以差异与重复的游戏打破固执己见的同一性。在重复与差异中反观生活的诸种切面,可以发现,重复本身即是行动,其中充满了运动着的奇异之物。北京外国语大学郭峰老师以包天笑的短篇小说《爱神之模型》为中心,回到文本所再现的近代艺术发生的特定时刻,试图在彼时复杂的思想文化语境中描述爱神与裸体两个观念在文本内部和话语网络中的面貌、位置及其艺术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文化研究所张洪亮副研究员讨论了虚拟现实影像对观众具身化体验重建以及对观众主体性重构的过程,结合具体作品案例展开阐释,认为如今的虚拟现实影像有朝向早期“吸引力”电影非叙事性回归的倾向,并提出这是视觉中心主义与理性叙事衰变期的产物。
  在自由讨论环节,黄仲山、陈红玉、陈镭、晏晨等分别从各自关心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次研讨会的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当代城市文化空间与文学艺术实践中的身体理论进行了解读,讨论了城市生活变迁与科技进步带给身体全新的体验和感知。与会专家表示,通过本次研讨会增进了认识,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