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孙冬虎研究员、许辉副研究员合著《北京交通史》出版
时间:
2013-03-28来源:
历史所 OA新闻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孙冬虎研究员、许辉副研究员合著《北京交通史》,2012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北京交通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承担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北京专史集成》的系列著作之一,旨在运用区域史、专门史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依据考古发掘、历史文献和当代研究成果,梳理北京地区自远古交通路线的开辟至当代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主要脉络,探讨区域交通环境的变迁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北京交通史》所涉地域以古今北京城区为中心,以今北京市辖境为基本范围,清代之前的部分兼及以北京为治所的州府一类政区的属地。以北京为中心的陆上交通干线往往通达西北、东北、华北等地,为了显示北京与外围地区乃至某些距离遥远的省区之间的联系,阐明北京在整个交通体系中的地位,该书在叙述古代交通线的延伸方向、考证其途经地点时超越了上述地域范围,但主旨仍在于反映北京的交通状况。
《北京交通史》力求展现北京地区自先秦以来的交通面貌,重点讨论历代交通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背景、水陆交通线的开辟与兴衰过程、交通工具的改进与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事业的管理机构与职能、有关交通问题的重大历史事件等问题。为反映北京举办奥运会前后的新成就,相关研究的年代下限设在2010年。全书30万字,分为11章:1、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2、先秦时期交通道路的开辟;3、秦汉魏晋北朝交通的进步;4、隋唐五代的幽州交通格局;5、辽金北方交通枢纽的形成;6、元代全国交通中心的确立;7、明代北京交通系统的构建;8、清代传统交通的继续发展;9、晚清民国交通的近代化变革;10、六十年来的交通现代化进程;11、古今交通环境与北京城市发展。
《北京交通史》的研究认为:水陆交通是维系北京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背景决定了北京交通发展的大趋势。北京的海陆形势、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等因素对交通发展进程既有积极影响又有客观制约,而历史人文因素对北京交通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北京自辽代以来作为陪都与国家首都的特殊政治地位,依赖于交通条件的支撑;北京的交通条件又因为得天独厚的首都地位而得到逐渐强化。从北京交通发展的时段而言,先秦时期已经建立了与北方乃至全国相互联系的基本轮廓。从秦汉到明清,更为广泛的国内外水陆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和完善。在水运交通方面,从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开凿运河,直至隋炀帝时代南北大运河的贯通以及唐代的继续发展,幽州地区的水上交通产生了决定性的改观。迈入近现代之后,科学技术为交通工具带来了飞跃性的质变,北京逐步形成了遍及全球的交通网络。日新月异的现代交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交通与环境问题也由此产生并逐步加剧。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现代科技的持久支撑,也需要人们在思想观念、环保意识、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整体提升。
-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