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院傅秋爽研究员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光明日报》2020年9月17日02版发表我院研究员傅秋爽执笔的理论文章《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文章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民众得到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是2020年我院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名义在“三报一刊”发表的第14篇理论文章。
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本,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明确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认为: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们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元杂剧的繁荣也给当时的大都(今北京)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
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传播效能,只有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效能。以汉字为例。“中国汉字书写大会”在央视的热播,它借助央视传播平台,加入时尚元素,借鉴娱乐方式,达到复苏汉字汉语的目的。大会提出的宗旨就是让冰封在古籍中的文化复活,让年轻一代能够书写、应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理解、体悟其中蕴含的人类智慧,从而掌握正确的表达书写方法,热爱汉字。大会产生的广泛深远影响,远超设计者的预期。
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智库建设与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