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成果

北京社科院何仁伟副研究员等执笔在《光明日报》发表重点理论文章

  《光明日报》2020年9月1日12版发表我院何仁伟副研究员等参与执笔的理论文章《密云水库一甲子 生态涵养亦首善》(何仁伟副研究员为第一执笔人)。文章指出:密云水库作为首都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密云水库走过的一个甲子,特别是其步入新时代后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实践上作出的一系列探索,既是首都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诠释,又是京津冀生态动脉建设的重要反映,更是北京以首善标准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最为真实的写照。这是2020年我院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名义在“三报一刊”发表的第12篇理论文章,第5篇重点理论文章。

  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北京以首善标准推动生态文明为中心思想,深情回顾了密云水库建设发展的历史共识,追求绿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生态文化体系三个维度提出:

  1. 六十年保“一池净水”,人水和谐成最大共识。作为首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密云水库六十年来年来滋养了几代北京人。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密云水库已经完成为首都人民供水的历史使命。至此密云水库的使命已从供水转化为护林保水,库区保水。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成为危害首都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问题,密云水库高标准构建了水生、湿生、陆生植物相结合的生态保护带。通过护林保水,水库周边区域生态林结构和功能初步改善,森林多功能效益逐步发挥,水土保持效果显现。如今,首都的“生命之水”已经恢复了往日的风貌。

  2.“保水富民”两不误,生态涵养区迎来高质量发展。首都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城市的“大氧吧”和“后花园”。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密云区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绿色富民惠民。充分挖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推出一批精品农产品线路和具有乡土气息的节目,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以“三产”带动“一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脱低增收。三是探索优质生态环境与“高精尖”、高科技产业的贯通融合。通过巩固密云水库的生态建设和保水成果,发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促进绿色技术的应用推广。“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密云水库的发展变化从实践层面证明了这一关系的内在逻辑,更证明了“两山”理论的时代价值。

  3.“生命之水”孕育生态文化,推动“两山”理论落地生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理应是以首善标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应有之义。密云水库的建设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价值观,积淀出丰富的生态文化。不断夯实自然资源本底,通过打造、升级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和生态产品,实现生态富民、绿色富民,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有效转化和良性循环。这种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及其所凝练出的生态文化,凝聚成密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当地构筑现代生态文明文化体系的宝贵精神财富。北京市明确提出,保水是密云的首要政治责任、立区之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建设践行“两山”理论的典范之区。当前,立足于发展六十载的成功实践,密云水库理应构建起一个有机的生态文化体系,推动“两山”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密云水库是首都亮丽的生态名片和重要的文化标识。同时,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为当地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又使这里成为绿色、高端产业集聚的理想之地。政府应精心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范,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文化。同时,立足于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保水工作新格局,提高水库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先行先试,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形成可资借鉴的生态保护制度与文化。

  

  (智库建设与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