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科研 > 博士后工作站

第十二期“博识”博士后学术沙龙举办

  4月25日,第十二期"博识"博士后学术沙龙在院第二会议室举办。本次沙龙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教授围绕"中国思想中的礼让传统"主题进行讲座。我院在站博士后和博管办工作人员参加沙龙活动。
 
  刘增光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当我们将中国视为礼仪之邦的时候,我们谈论的究竟是礼还是理?对此,刘增光教授从《尚书》《庄子》《国语》等原典中"圣人贵让"的传统叙事出发,总体讨论了"让"作为德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型意义"。在传统中,儒家推崇"仁义"与"礼让",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是典型代表。儒家的整体态度是以仁统摄礼让,道家则以"谦下"为核心,特别是日本学者池田知久教授格外强调道家的"谦让"对于儒家的历史意义。刘增光教授通过分析认为《老子》强调的重点是"不争""无为",与礼乐文明中的"谦让"有所区别。他结合礼让传统与轴心时代的关系、礼让观点上的汉宋之争及礼让观念在近代的复兴阐述了清人在批判宋明理学过于强调理而忽视情的问题,展开了礼让传统对民众现实生活的深刻影响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
  讲座结束后,在站博士后就礼让思想与国际关系、礼让问题与法治、礼让问题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现实的伦理困境,以及礼让思想与荀子哲学等问题与刘增光教授进行了深度探讨。
  本次沙龙活动从"礼让传统"出发,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让的思想源流、核心意涵和现实价值,使博士后在学习和研讨中加深了对中华文明中的礼乐传统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的理解,对于进一步深入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