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他山之石 > 全国社科

扎根实践 抓好智库人才队伍建设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扎根实践、用好"富矿",以高质量的政策研究成果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智库建设的根本方向。承担好这一任务,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批立足中国国情、深入调查研判、深刻把握规律、具有国际视野的智库人才队伍。
  智库人才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资源。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必须抓好智库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智库人才是善抓机遇、善化风险的高水平团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为实现中国大发展带来战略机遇叠加期,也为应对世界大变局带来战略风险窗口期。智库必须善抓机遇、善化风险,做好党和政府决策的参谋助手。实践证明,智库参政议政工作做得怎么样,要看其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撑的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而归根结底则在于智库能否识才、选才、引才、育才、用才,把能够精准研判机遇、精确预判风险的专家聚集起来。
  智库人才是致力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团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靠的是汇聚天下英才,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着眼于"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求把"办大事"的能力提升到"办大好事"的水平。智库专业从事"怎么看待重大问题、怎么开展重点工作"相关研究,把打造对策研究队伍作为基础性工作,为新时代多、快、好、省"办大好事"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决策服务。
  智库人才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现实路径的团队。新时代的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智库研究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国防、外交等治国理政各方面,研究者必须清醒认识危机并存、危中有机的辩证关系,对危可转机的形势做好研判,对化危为机的工作提供方案。
  智库人才必须政治素质高、对策研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智库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与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相比,智库人才"跟不上"和"不适应"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跟不上"主要表现在智库研究滞后于问题、矛盾和形势;"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了解相关政策,不习惯对策研究,不善于发现问题。由此带来理论研究多、对策研究少;学术论文多、研究报告少;策略问题多、战略问题少;虚招花招多、实招妙招少等现象,亟须在提升专业素养上下功夫。
  智库人才要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可靠的决策咨询能力。学术研究的高度和厚度决定了决策咨询的深度和广度。只有扎扎实实做好研究,拥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才能产出具有思想性、建设性、科学性、前瞻性和独立性的智库成果,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智库学者要增强知识储备,学习掌握多学科相关知识,广泛涉猎各科各种各类常识,做到触类旁通。同时,要夯实研究根基,打好储备性研究的学术基础,奠定智库的理论根基。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着力在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研究上下功夫,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民情。
  提高决策咨询能力,才能最终将学术研究落实到服务决策上。智库学者必须走出书斋,通过足够深入的实践和调研,抓住社会发展的难点、疑点和热点,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智库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必须与施政部门建立互动关系,全面掌握政策制定的流程,对每一个环节中的不同需求作相应分析,提高智库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智库人才要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智库已成为深化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这要求智库拥有一批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善于从中国看世界和从世界看中国的高端人才。智库学者需要在国际视野下审视国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经验探索解决方案,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赶上发展潮流。
  创新是智库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是智库人才能力的核心。在进一步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智库必须创新中国特色的智库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接收方式和思维习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智库学者则必须提升创新能力,紧跟时代节拍,把握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等。他们需要懂得使用现代量化工具,善于运用大数据、决策模型等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展工作。同时,智库学者也需要运用新媒体技术,结合智库思想传播环境新特点,运用社交类媒体、音视频分享类媒体和信息聚类媒体加强智库思想传播。
  构建人才制度体系,推动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完善智库人才制度体系,推动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健全人才交流机制。首先,加强决策部门和智库的人员交流。党政部门和智库机构应该建立稳定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让智库人才进入党政部门了解政策、实际参与决策,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定期到智库从事研究,有效增进双方理解,使智库研究更加切合党政部门决策需求。其次,促进国内外智库间的人才交流合作。健全国际智库交流合作机制,广泛建立国际合作网络,既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充实中国智库,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也鼓励中国智库学者"走出去",参加国际会议,开展联合研究。第三,完善网络专家库、云智库平台等机制。通过搭建多层次、跨领域、跨机构的研究团队,形成多学科、多角度、多方位的合作研究模式,共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智库人才提供展示研究能力和成果的网络空间。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首先,完善智库人才的考核标准与评价办法。在考核评价中,不以学术发表为单一量化考核标准,而是着重从服务决策角度考量智库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在职称评定和选拔任用中,增加决策咨询报告、建言献策成果等智库成果所占的权重,切实激发智库人才从事智库研究的积极性。其次,优化激励机制。高质量的智库成果大多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人才评价的结果最终要落实在智库团队建设上。在人才评价中鼓励集体成果产出与贡献,按照参与人员的实际贡献予以激励,激发智库研究人员参与集体项目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坚持把德放在人才评价的突出位置。增强智库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以国家利益为重,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敢尽言责,更要善尽言责。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第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智库学者虽然专业功底相对扎实,但往往赶不上中央理论创新的步伐。智库应该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将解读重大政策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者提高政策解读能力,增强对策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注重跨学科人才培养。当前中国智库人才很多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背景,要重视选拔统计学、传播学、大数据、计量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推动智库学者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培养更多对策研究型人才。第三,智库办学以培养促研究。智库办学是高素质智库人才培养的一条可行且可靠的路径。
  智库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智库人才既要善于抓住重大历史机遇,也要勇于承担重要时代使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
 
  (作者常晨、蒋岩桦;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原文刊载于2020年1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