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皮书

《北京蓝皮书: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内容简介

  
目 
  Ⅰ  总报告
  B.1  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与发展报告(2025)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II  评价篇
  B.2  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发展评价报告(2025)
  葛红玲 李惠璇 李波
  B.3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评估报告(2025)
  王鹏 毕娟 姚京宏 孙明远
  Ⅲ  理论篇
  B.4  公平有序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市场环境建设研究
  孟庆国 王理达
  B.5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基于“技术—组织—制度”三维视角
  李勇坚 张海汝 刘宗豪
  B.6  农业数字化创新与RWA通政化
  范文仲
  IV  专题篇
  B.7  北京市数智化基础设施新底座发展研究
  孟凡新
  B.8  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课题组
  B.9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展望
  李江涛 唐将伟 王鹏
  B.10  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王鹏 朱邯 王浩旭
  B.11  北京数字人才政策量化研究
  李志斌 鄢圣文
  B.12  北京数字经济出海发展研究
  李嘉美
  B.13  北京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经验及展望
  董丽丽 杨浩
  B.14  基于社会调查的《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研究
  课题组
  V  比较篇
  B.15  北京市数字经济“一区一品”建设进展
  吴向阳 鄢天安
  B.16  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情况研究
  李茂 罗植 王语心
  B.17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与新实践
  罗力卓 顾照杰 周依宁
  B.18  国际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发展研究
  殷利梅 黄粱俊 刘俊炜
  VI  展望篇
  B.19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展望
  王瑜 龙珑
  B.20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开启中国发展新篇章
  王鹏 李澄娴
  

  《北京蓝皮书: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于2025年5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报告》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核心团队成员,吸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2024—2025年北京市建设数字标杆城市的最新发展现状、特征,当前挑战与未来发展建议的年度研究报告。

  《报告》分为总报告、评价篇、理论篇、专题篇、比较篇和展望篇和附录。

  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市数字经济规模发展进行总结,突出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点明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关键影响,强调AI发展对全球竞争影响力,呼吁京津冀共建数字基础设施,从而系统研究具有首都特点的数智化未来发展图景。以总报告为代表系统研究了总体经济形势,对2024年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回顾。报告指出,北京在数字技术创新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北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国领先,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断强化,并形成"一区一品"特色发展格局,各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数字经济产业。报告还分析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竞争新战场,数字技术呈现融合创新新变革等特征。同时指出了北京在数字对外开放力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快技术创新、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等对策建议。

  《报告》主要观点包括:

  北京数字经济规模能级、技术革新与制度创新方面持续跃升2024年,北京数字经济展现出系统性进阶特征:规模能级持续突破,其增加值实现显著增长,信息软件业营收持续扩大并成为关键支柱产业;技术群体性创新,如AI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量子计算和脑机接口领域取得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基础设施与制度协同深化建成覆盖广泛的5G网络和强大的算力供给体系,依托核心平台机制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国际数据交易活跃度稳步提升。这一发展态势标志着北京正通过“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区域特色化布局及国际合作网络拓展三重路径,加速构建技术—产业—制度协同演进的新质生产力体系,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结构性基础。   

  北京于全球标杆城市竞争稳居前列,优势稳固,然短板制约尚存。

  北京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评价中稳居第二梯队前列,核心优势集中于数据要素配置、数字产业引领与创新策源三大领域,形成以市场化机制驱动、产业集群支撑、科研体系赋能的竞争力矩阵。然而,基础设施自主性不足(关键硬件依赖度高)与国际开放能级待提升(规则参与度有限)构成主要短板,且与头部城市的差距呈现动态收敛趋势,凸显全球数字经济头部阵营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当前北京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深层结构性梗阻,集中体现为五大断层:技术—产业转化断层(前沿技术商业生态不成熟,企业应用成本高企与消费端价值认知不足并存)、要素—市场循环阻滞(数据资源供给质量与流通效率制约要素价值释放)、人才—创新需求错配(高端人才储备与国际吸引力双重缺口)、治理—技术演进脱节(新型技术风险应对滞后于创新速度)以及规则—实力建设失衡(关键技术自主能力与国际规则话语权不匹配)。这些断层共同指向核心矛盾——技术创新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化效率不足,亟需通过制度创新打通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路径,构建技术突破、要素配置、人才集聚、治理适配与规则引领的协同演进机制。   

  应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快数据要素建设,释放企业新动能,注重数字人才培养,促进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一是助力突破关键数字技术瓶颈技术攻坚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需要集中资源突破高端芯片设计、工业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瓶颈,推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实现工程化落地。应推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通过共性技术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以此缩短核心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周期。在此基础上强化6G网络、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为技术跃迁构筑先发优势。

  二是专注于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针对数据流通效率不足的现状,亟须构建全域数据要素市场体系。重点完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建立分级分类的授权清单和场景化数据沙盒,解决公共数据资源入场交易的制度障碍。同步推动数据资产登记与评估体系标准化,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金融、医疗等关键领域形成可复制的流通范式。同时建立反垄断预警机制,防范数据要素配置中的市场支配地位滥用风险。

  是需要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应加速大模型技术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的超级应用平台,推动基础模型向行业专用模型转化。通过建设开源社区促进算法共享和数据集开放,降低技术应用门槛。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制定,推动技术标准与伦理规范的国际互认,增强产业话语权。

  是应当推进区域数字协同发展区域协同是破解发展失衡的关键路径。需要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算力网络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动态调度。重点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支持龙头企业开放数据资源和供应链体系,带动周边企业智能化升级。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流动机制,通过创新券、联合实验室等形式促进智力资源共享,形成梯度化人才供给体系。

  创新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制度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保障基石。应建立适应技术迭代的动态监管框架,在自动驾驶、金融科技等领域实施风险可控的监管沙盒机制。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精简市场准入程序,探索数据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完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体系,构建企业合规能力认证制度,降低全球化运营的合规成本。

  培育多层次数字人才人才梯队决定创新上限。需要实施顶尖科学家引进计划,提供研发资源与制度保障,吸引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高校设立交叉学科,培育兼具技术能力和产业洞察的解决方案架构师。开展大规模数字技能提升行动,重点面向传统行业转型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实现产业工人能力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