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蓝皮书: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内容简介
《北京蓝皮书: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于2025年5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报告》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核心团队成员,吸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2024—2025年北京市建设数字标杆城市的最新发展现状、特征,当前挑战与未来发展建议的年度研究报告。
《报告》分为总报告、评价篇、理论篇、专题篇、比较篇和展望篇和附录。
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市数字经济规模发展进行总结,突出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点明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关键影响,强调AI发展对全球竞争影响力,呼吁京津冀共建数字基础设施,从而系统研究具有首都特点的数智化未来发展图景。以总报告为代表系统研究了总体经济形势,对2024年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回顾。报告指出,北京在数字技术创新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北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国领先,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断强化,并形成"一区一品"特色发展格局,各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数字经济产业。报告还分析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竞争新战场,数字技术呈现融合创新新变革等特征。同时指出了北京在数字对外开放力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快技术创新、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等对策建议。
《报告》主要观点包括:
北京数字经济在规模能级、技术革新与制度创新方面持续跃升。2024年,北京数字经济展现出系统性进阶特征:规模能级持续突破,其增加值实现显著增长,信息软件业营收持续扩大并成为关键支柱产业;技术群体性创新,如AI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量子计算和脑机接口领域取得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基础设施与制度协同深化,建成了覆盖广泛的5G网络和强大的算力供给体系,依托核心平台机制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国际数据交易活跃度稳步提升。这一发展态势标志着北京正通过“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区域特色化布局及国际合作网络拓展三重路径,加速构建技术—产业—制度协同演进的新质生产力体系,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结构性基础。
北京于全球标杆城市竞争稳居前列,优势稳固,然短板制约尚存。
北京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评价中稳居第二梯队前列,核心优势集中于数据要素配置、数字产业引领与创新策源三大领域,形成以市场化机制驱动、产业集群支撑、科研体系赋能的竞争力矩阵。然而,基础设施自主性不足(关键硬件依赖度高)与国际开放能级待提升(规则参与度有限)构成主要短板,且与头部城市的差距呈现动态收敛趋势,凸显全球数字经济头部阵营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当前北京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深层结构性梗阻,集中体现为五大断层:技术—产业转化断层(前沿技术商业生态不成熟,企业应用成本高企与消费端价值认知不足并存)、要素—市场循环阻滞(数据资源供给质量与流通效率制约要素价值释放)、人才—创新需求错配(高端人才储备与国际吸引力双重缺口)、治理—技术演进脱节(新型技术风险应对滞后于创新速度)以及规则—实力建设失衡(关键技术自主能力与国际规则话语权不匹配)。这些断层共同指向核心矛盾——技术创新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化效率不足,亟需通过制度创新打通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路径,构建技术突破、要素配置、人才集聚、治理适配与规则引领的协同演进机制。
应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快数据要素建设,释放企业新动能,注重数字人才培养,促进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一是助力突破关键数字技术瓶颈,技术攻坚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需要集中资源突破高端芯片设计、工业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瓶颈,推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实现工程化落地。应推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通过共性技术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以此缩短核心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周期。在此基础上强化6G网络、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为技术跃迁构筑先发优势。
二是专注于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针对数据流通效率不足的现状,亟须构建全域数据要素市场体系。重点完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建立分级分类的授权清单和场景化数据沙盒,解决公共数据资源入场交易的制度障碍。同步推动数据资产登记与评估体系标准化,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金融、医疗等关键领域形成可复制的流通范式。同时建立反垄断预警机制,防范数据要素配置中的市场支配地位滥用风险。
三是需要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应加速大模型技术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的超级应用平台,推动基础模型向行业专用模型转化。通过建设开源社区促进算法共享和数据集开放,降低技术应用门槛。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制定,推动技术标准与伦理规范的国际互认,增强产业话语权。
四是应当推进区域数字协同发展,区域协同是破解发展失衡的关键路径。需要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算力网络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动态调度。重点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支持龙头企业开放数据资源和供应链体系,带动周边企业智能化升级。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流动机制,通过创新券、联合实验室等形式促进智力资源共享,形成梯度化人才供给体系。
五是创新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制度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保障基石。应建立适应技术迭代的动态监管框架,在自动驾驶、金融科技等领域实施风险可控的监管沙盒机制。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精简市场准入程序,探索数据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完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体系,构建企业合规能力认证制度,降低全球化运营的合规成本。
六是培育多层次数字人才,人才梯队决定创新上限。需要实施顶尖科学家引进计划,提供研发资源与制度保障,吸引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高校设立交叉学科,培育兼具技术能力和产业洞察的解决方案架构师。开展大规模数字技能提升行动,重点面向传统行业转型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实现产业工人能力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