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Ⅰ 总报告
B.1 迈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打造均衡、优质、高效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4~2025)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北京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组
Ⅱ 总评价
B.2 北京市十六区公共服务绩效综合评价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 “北京十六区公共服务绩效综合评价研究”课题组
Ⅲ 科技、教育、文化篇
B.3 北京市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策略研究 毕 娟
B.4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董丽丽
B.5新时代北京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行动与进展 董竹娟 黄晓玲
B.6 2024年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景俊美 杜伟
Ⅳ 社会保障篇
B.7北京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数字化管理建设 李嘉美
B.8延迟退休对北京市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的影响研究 郝 佳 周 葳
B.9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人员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性别差异研究 闫 萍 陈知知 郑璐颖
B.10 北京市养老模式发展研究: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李江涛
B.11 北京住房公积金赋能住房保障高质量发展研究 唐将伟
Ⅴ 基础设施篇
B.12 2024年北京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发展研究 王鹏 赵振铎 颜博
B.13 北京市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发展实践和提升路径分析 孟凡新
B.14 北京市乡村新型公共设施建设进展与政策启示 王 婧
Ⅵ 公共安全篇
B.15 北京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路径研究 徐明 陈斯洁 刘雅函
B.16北京安全综合治理研究 李猛坤
Ⅶ 公共环境篇
B.17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及优化建议——兼论北京碳市场发展 吴向阳
B.18 京津冀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空间分异及提升路径研究 赵伟轶 潘玮 王婧
B.19 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下的京津冀地区碳排研究 杨 浩
B.20 2024年北京市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彭志文
《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于2025年6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报告》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核心团队成员,吸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2024—2025年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与创新的综合性研究成果。
《报告》分为总报告、总评价、科技教育文化篇、社会保障篇、基础设施篇、公共安全篇和公共环境篇,围绕北京市公共服务布局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呈现一年来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总体情况。2024年以来,北京市以首善标准引导公共服务发展,着力构建均衡、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人民对于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报告》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2024年,北京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中位居第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7.2%,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全面落地。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坚持“四个面向”,改革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开放创新环境,成果转化显著。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三阶递进体系,形成从源头创新到终端落地的完整链条,人工智能芯片、集成电路材料等前沿领域技术实现突破,技术成果落地率显著提升。
第二,北京加大统筹力度,多路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集团化办学上,全市已覆盖超75%的中小学,朝阳、海淀、丰台等区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城乡共同体建设上,全市基本建成全覆盖式的市区校城乡一体化机制,搭建起城乡学校间的共建共享平台,365对“手拉手”结对活动覆盖所有乡镇义务教育学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序流动。新优质学校上,全市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载体、新动能、新机制、新优势”为核心,结合各区情况推动新优质学校建设发展。
第三,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构建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权益保障上,养老金和工伤保险等待遇不断提高,劳动关系协商协调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增强。养老服务上,三种养老形态相互衔接,初步构成了养老的“北京模式”,智能床垫、健康监测和智能家居系统等智慧照护终端实现基本覆盖,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对新就业形态,北京应搭建劳动关系登记审核、工伤保障数字化平台,推动电子劳动合同应用与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形成多部门协作的数字治理模式,实现权益保障的精准高效。同时,新就业形态显著降低了职业性别隔离,数字化管理与政策创新正持续推动就业结构向更公平方向演进。
第四,系统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布局全国领先。智慧城市上,开展公用设施改造,提升智能化管理和维护能力。数字基础设施上,5G网络、算力供给、数据要素市场等方面优势显著,数据资产登记中心等制度创新,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形成了算力、算法、数据、平台协同发展生态,开源深度学习框架数量全国首位,政企协同推进国产芯片研发与行业大模型应用,赋能金融、工业等领域智能化转型。乡村新型公共设施上,实现快递服务到村与5G网络高覆盖,养老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探索冷链物流与新能源充电设施的差异化建设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第五,完善多维度治理体系,以创新实践推动生态质量持续提升。碳交易市场建设上,北京碳交易已覆盖近一半碳排放量,开发林业碳汇、绿色出行减排量等特色交易产品,通过配额有偿发放和回购管理办法调节市场价格。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PM2.5浓度持续下降,再生水成为稳定水源,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达国内领先水平。低碳转型上,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应用与充电桩网络建设同步推进,建筑领域实施绿色分级管理,氢能产业集群和“光储直柔”示范项目加速能源结构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厕所改造、污水处理等设施覆盖度高,垃圾集中治理水平突出,为乡村环境提升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