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蓝皮书: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内容简介
目录
Ⅰ 总报告
目 录
I 总报告
B1 2024-2025年中国首都发展状况与形势分析
陆小成 赵雅萍 刘小敏 任 超 李 原 田 蕾 侯昱薇
II 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四个中心”建设篇
B2 全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提升难点与对策研究 曾祥明 王玉娟
B3 北京市科技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效率研究 李 原
B4 2024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评价与2025年形势分析 贾 澎
B5 2024年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成效与2025年形势分析 侯昱薇
B6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北京发展首发经济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彭志文 徐姝雨
III 首都绿色低碳发展与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篇
B7 首都推进“双碳”工作进展与2025年形势分析 陈 楠 高雨筠
B8 美丽中国视域下北京城市碳排放的演化趋势与驱动因素研究 叶堂林 张彦淑 郑里云
B9 首都数字经济赋能京津冀绿色高质量发展效果评估 唐将伟
B10 北京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贡献差异研究 刘小敏
B11 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成效、难点及提升路径 郭芮宇 谭善勇
B12 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旅游公共服务提升 赵雅萍
IV 首都都市圈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篇
B13 京津冀协同推动首都都市圈建设的瓶颈与路径研究 王雪滔 吕静韦
B14 京津冀机器人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与网络关系研究 赵继敏
B15 基于自由席的首都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模式创新研究 陆小成
B16 京津冀城市群视域下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形象建构研究 袁 媛
B17 京津冀地区高技能人才发展难题及对策研究 田 蕾
V 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经验篇
B18 京津冀与东京湾区产业集群及创新体系比较研究 徐 爽
B19 北京打造高品质文旅主题游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策 何仁伟
B20 北京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推进路径 高辰颖
B21 国际大都市区人口就业圈层演变经验与启示 杜 选 洪振挺
B22 城乡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其对北京的启示 方 方
后记
新闻稿
《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主编:贺亚兰,执行主编:陆小成,副主编:何仁伟、刘小敏、贾澎、徐爽)一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2025年6月正式出版。2025年是全面检验“十四五”规划成果,实现战略目标转型、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对北京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十五五”规划的顺利开局,北京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持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坚持“五子”联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全力推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生根。本皮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主办,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邮电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委党校、南方科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福建莆田学院以及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管理所、城市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精心打造,对中国首都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
本皮书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了首都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首都在全国政治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全面总结2024年中国首都在政治、科技、经济、文化、国际交往、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成就与重要进展,提出新征程上北京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本蓝皮书分为主报告、“四个中心”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首都都市圈、国际经验等四个分报告板块,全面分析2024—2025年首都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从不同维度提出首都北京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核心观点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皮书创造性地构建了首都发展综合指数。首都发展重在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及科技创新中心的独特功能,使之成为引领国家发展方向、彰显国家形象、保障国家运转的核心引擎。为科学评估首都发展综合状况,我们主要从“首都发展”“城市发展”以及“首都与城市协同发展”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首都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指标体系测评,2010年至2023年,首都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指数和都城协同发展指数均展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首都在“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超大城市整体发展以及“都”与“城”协同发展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逐步提高,整体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二)本皮书全面评估了2024年北京在全国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成效。北京加强全国政治中心建设,注重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擎起了首都功能布局优化大梁,筑牢区域协调发展根基;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成功服务保障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国事活动,提升了国际交往承载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北京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发展难题表现为:首都功能重组与资源错配难题亟待解决,基础设施承载力依然不足,面临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尚不均衡、辐射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不足等。
(三)面向“十五五”期间,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和超大城市,提出未来发展路径与展望。应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持续深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首都功能分区,提升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聚焦核心领域科技成果落地,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与科技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水平;进一步优化国际交往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增加国际性元素;进一步优化绿色产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北京绿色低碳发展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进一步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积极疏解,促进产业、创新、人才的深度协同,加快首都都市圈高水平建设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首都在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夜间经济、就业圈层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经验,打造首都现代化的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完善首都城乡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