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皮书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21-2022)》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21-2022)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社会建设、人口与教育、养老服务、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呈现一年来北京社会领域发展的总体情况为主题。2021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北京市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常住人口规模持续稳中有降,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双减”行动成效显现,健康北京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这些都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02元,绝对数较2020年增加5568元,实际增长8%,高于“十三五”年均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最高年份2004年的2.77:1下降到2021年的2.45:1,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居民消费支出逐步恢复,消费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服务性消费额比2020年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4%,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通讯器材类等与升级类消费相关的商品销售额都有不同程度增长。“云经济”“云消费”无接触等交易服务成为经济新增长点,服务性消费预期将继续实现较快速度的增长和突破。

二、常住人口规模持续稳定下降

常住人口规模稳中有降,人口发展进入平稳阶段。自2017年开始北京市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数量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成效正不断显现。“多点支撑”人口区位特征增强,人口均衡发展呈现新常态,表现出“中心降、中间涨、边缘稳、外围补”的人口分布结构性特征。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发展等对人口结构优化的要求将更加凸显,未来人口发展重点将从规模增长转向结构优化。

三、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率先建成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人群全覆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北京市对低保、低收入、特困人员、孤残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人群的保障标准居全国前列逐年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基线,从2015年的710/月提高到2021年的1245/月,六年间增长535/月,增加了1.75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为配套,临时应急救助和慈善救助为补充的“北京版”城乡一体新型兜底民生保障格局基本形成。

四、社会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坚持党建引领超大城市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共建共治共享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模式。至2021年底,北京市累计建成1772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基本实现居民步行一刻钟内解决商业、生活、文体娱乐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实现了街巷长制度全面覆盖,共选派1.6万余名街巷长,招募近3.98余万名小巷管家,整合推进街巷长、小巷管家、网格员、协管员等基层力量,统一纳入网格化体系开展“组团式”管理。

“接诉即办”成为北京城市治理首创典范,形成了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对群众诉求快速响应和高效办理并及时反馈的服务机制。20219月《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出台,以接诉即办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建立“每月一题”工作机制。自2019年到2021年底,市民诉件3286万,热线直接解答近2000万件,派单受理约1300余万件,解决率由53%上升到86%,满意度从65%上升到90%

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2021年北京市社会组织总量超过1.2万个,街道(乡镇)备案社区社会组织6业务范围涉及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工商服务、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形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443.6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两成。约1.8万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为参赛运动员提供服务,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志愿者为冬残奥会护航,再次擦亮了首都志愿服务这一张“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