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院刊物 > 城市问题

<2019-1>-《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2019年第1期目录


本刊特稿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何兴邦(4)

〔摘 要〕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总体上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改善综合经济增长质量。分项来看,城镇化有助于显著增加经济增长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改善社会福利。其中,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福利改善的提升作用较大,对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效应相对有限。不过,城镇化显著加剧了区域收入分配失衡,主要是加剧了城乡居民和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据此认为,应将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与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有机结合,通过高质量城镇化来促进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尤其应注重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均衡发展和绿色发展,以确保经济发展成果为民共享,并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环境友好性。
〔关键词〕 城镇化;经济增长质量;绿色发展;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 F124.1;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04-10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01

城市科学

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同演化状况…张  莹  雷国平  周  敏  林  佳(14)
〔摘 要〕 以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在测度不同尺度下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率的基础上,运用哈肯模型分析了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同演化的序参量、动力机制及路径。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同演化呈现7种不同路径;在全国尺度上,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协同演化路径;在区域和省域尺度上,除西部地区外的其他三大区域和约70%的省份仅形成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两两协同演化的路径。据此认为,应充分考虑人口、土地、产业三个城镇化要素之间的联动关系,因地制宜促进“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同演化,实现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协同演化机制;哈肯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14-09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02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测度…龚志冬  黄健元(23)
〔摘 要〕 基于系统理论,在城镇化质量评价中引入耦合协调度,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了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状况;并建立VAR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动态分析了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质量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存在时空收敛效应,凸显了部分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滞缓”的潜在问题;与自身冲击相比,耦合协调度对城镇化质量的最大正向效应出现期数晚、持续时间长,且贡献程度逐期提高。据此认为,注重系统间的均衡发展关系对保持城镇化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纵横向”拉开档次法;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99.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23-08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03

城市建设与发展

文化消费空间消费者感知与认同的影响因素
    ——以南京市先锋书店为例……左  迪  孔  翔  文英姿(31)

〔摘 要〕 20世纪中后期,在“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的带动下,文化消费空间建构成为新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热点。而在以符号和审美为表征的后现代消费时代,文化逐渐成为酒吧、主题餐厅、咖啡馆和书店等消费空间建构的重要手段。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基于对南京市先锋书店的实地调研,解析了其空间的生产与建构,并探讨了消费者的感知与认同。结果显示,经营者运用各种地方景观与文化符号,将先锋书店塑造成了地方性与全球性融合于一体的文化消费空间;消费者通过感知实体空间的环境设计及其营造的理念、特色氛围,达成了对实体空间的功能认同,通过商品体现的地方特色等实现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使书店经营者、服务者和其他消费者达成了对具有共同情感和心理的群体的认同。
〔关键词〕 消费空间;建构;感知与认同;先锋书店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31-09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04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张微微(40)
〔摘 要〕 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作用机理,之后使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显著地带动农民工就业。这说明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就业创造要高于就业破坏。从分地区的视角来看,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农民工就业效应更加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与大量的农民工的输出所导致。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则由于农民工输入量的限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就业效应较弱。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农民工;就业;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40-08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05
街区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以重庆市江南片区为例……周  滔  李毓敏  刘芹君(48)

〔摘 要〕 以重庆市江南片区为例,提取互联网开放数据对街区型商业网点分布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并基于偏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从社区自身条件、消费者需求、区位条件、竞争情况四个方面对街区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街区型商业网点的整体空间分布受竞争情况、消费者需求、社区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受区位条件影响相对较弱;不同业态之间因素的作用机制差异较大。
〔关键词〕 街区型商业网点;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互联网开放数据
〔中图分类号〕 TU98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48-07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06

经济与社会

产业集群、城市群及其互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张治栋  王亭亭(55)

〔摘 要〕 分析了产业集群、城市群及二者的互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运用全面FGLS和面板校正标准误(PCSE)的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八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作用,但城市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小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的良性互动也可提升区域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 产业集群;城市群;经济增长;长江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55-08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07
长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关系演变…杨  君  贺际康  陈丹玲(63)
〔摘 要〕 在理论层面揭示了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机制,构建了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算指标体系,并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和Tapio脱钩指数探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协调发展路径。结果显示: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耦合关系,且区域综合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指数均呈现武汉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的基本格局;不同维度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的脱钩关系的演变趋势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机制;协调路径;长江中游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 F299.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63-07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08
开发区创新转型整体水平测度……陈  升  王京雷(70)
〔摘 要〕 从地方开发区创新转型的内涵入手,在分析产业集群、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在开发区创新转型中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地方开发区创新转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TOPSIS和灰色关联模型,采用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双基准模式,构建了地方开发区创新转型的评价模型,以相对贴近度指标测度了开发区创新转型的整体水平,并以以重庆市开发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开发区创新转型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区域性分布失衡、开发区级别分化明显、产业集群支撑作用不足、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等问题。认为分类指导开发区创新转型、优化产业集群规模结构、打造创新服务平台等是推动我国地方开发区创新转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地方开发区;创新转型;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F1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70-08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09

城市管理

城市流视角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联系测度…梁  晨  曾  坚(78)
〔摘 要〕 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6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外向功能量配置、城市流强度结构和空间联系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普遍较弱,主要原因是经济规模小且外向型产业实力不足;京津冀区域内第三产业已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城市外向功能量的主要因素,但未来工业化仍是推动该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的主要动力;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引擎的京津两市,其外向综合服务能力尚缺乏比较优势;河北省城市外向服务倾向较强,但城市能级不足,导致其带动效应较弱。
〔关键词〕 城市流;空间联系;协同发展;京津冀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 F299.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78-06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10
邻避设施规划选址方法研究回顾与展望…郑  卫  贾厚玉(84)
〔摘 要〕 对邻避设施规划选址方法进行了梳理,将其归纳为传统区位理论指导下的选址方法、邻避设施P中位和P中心选址方法、多准则决策选址方法和动态分析选址方法等方法。阐述了各类邻避设施规划选址方法的特点,总结了邻避设施规划选址方法的研究特征,展望了邻避设施规划选址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邻避设施;选址方法;设施布局
〔中图分类号〕 F29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84-08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11

城市瞭望

社会信任水平对农民工城镇定居地点选择的影响…王友华  郑美雁(92)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而农民工的进城意愿与定居地点偏好直接关系到城镇化的顺利进行与路径选择。采用赫克曼二阶段模型控制农民工自我选择带来的部分内生性问题,考察了社会信任水平对农民工城镇定居地点偏好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制度信任和一般信任水平越高,其选择到城镇定居的可能性越大;制度信任可促进农民工选择到县级市或以下城镇居住,而一般信任则对他们选择到地级及以上城市居住产生影响;亲熟信任对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和定居地点偏好无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 社会信任;农民工;城镇;定居地点偏好
〔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92-06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12
公民水态度—行为差距及其影响因素
    ——以中国省会城市为例…王延荣  许  冉  王文彬  刘慧红(98)

〔摘 要〕 基于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发现31个省会城市公民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态度与水行为不一致现象,即水态度—行为差距。立足城市视角,构建了经济因素、文明程度、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对水态度—行为差距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各省会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态度—行为差距,人均收入、生活用水价格及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对水态度—行为差距无显著影响;文明城市称号对水态度—行为差距有正向影响;公益组织建设情况对水态度—行为差距有负向影响。据此认为,通过行政、法律手段促进城市公益事业发展,有利于引导市民做到水态度—行为一致,进而降低水态度—行为差距。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水态度;水行为;差距
〔中图分类号〕 D669.3;TV2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9)01-0098-06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90113